无人制止的理财骚扰电话:监管空白投诉无门
当你申请信用卡、网上购物、在金融机构办理各项业务时,一双眼睛正在窥视着你的个人信息。这不是谍战片里的画面,而是每天都会上演的现实。近年来众多买卖公民个人信息事件浮出水面,打着各种名目推销理财产品的骚扰行为也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投资者的生活。投资者在受尽各种骚扰之后无奈地发现,由于监管存在空白,各部门之间相互踢皮球,他们遭遇的是投诉无门的尴尬处境。而如果上升到司法手段,等待他们的是繁琐的程序和得不偿失的诉讼费用。万般纠结之后,大部分投资者只能吃哑巴亏,最终选择不了了之。
电话推销惹人烦
“从我开户那天起,各类推销软件的短信电话就没断过,短信可以不看,但无休止的骚扰电话确实令我有些难以容忍。最多有时一天能接到十几通。”据
同样,这样的事件在不断地上演。北京的股民
个人信息倒卖泛滥
很多投资者或许在受到骚扰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对方知道我是资深股民?甚至为什么这些人还能叫出咱们的姓名来?
其实,骚扰者之所以能够做到“定向精准地电话轰炸”,很多时候其实都与投资者的个人信息泄露有关。
白领小李在某家知名大学学习在职研究生课程,最近一段时间,他不断接到各类培训机构的电话和短信。“上来就是直接说,李同学是否需要进行校外辅导,肯定是我的信息被学校的人泄露了。”他回忆道,“申请课程的
对于个人信息的泄露,业界的一些专家也是深恶痛绝,但均表示监管有难度。北京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吕随启表示,“我对个人信息泄露是深有体会,相信我国大多数人都有这种经验,就是收到一些金融产品的推荐,有黄金的、私募的等等。别说像这类通过银行和证券公司泄露的,有时小孩上学登记,父母的资料也都泄露出去了”。
不仅是普通投资人,专门研究金融产品的专家也一样难逃被骚扰的厄运。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彦斌称,“我也觉得很奇怪,几乎每天都有骚扰电话打到我手机上,有的是向我推荐一些金融产品,他们甚至能直接喊出我的名字。信息泄露在信息时代本来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管是银行登记还是购物的会员登记都有可能泄露你的资料”。
不过谈起该如何杜绝这种问题,以上专家都显得颇为无奈。“信息泄露涉及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是谁泄露了你的信息,对于大多数受害者来说,很少有渠道能知道,就算知道是相关机构或人士泄露了你的个人信息,对方不承认你也是没有办法的。”吕随启如是表示。
尴尬的法制盲区
倒卖个人信息违法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问题是目前的国内法律对这种处罚普遍“门槛”较高:即只有“情节严重”才会受到较为严厉的处罚。然而事实上,很多倒卖个人信息的行为虽然违法,但却都达不到“情节严重”的标准,这也令刑法对这类事件无可奈何,客观上也加剧了违法现象的蔓延。
对于猖獗的信息倒卖现象,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祁俊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刑法对“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达到“情节严重”是犯罪成立的要件。而对于那些没有对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尚未构成犯罪的轻微违法行为,追究起来较为困难。“就算受害人去公安部门报案,但由于被泄露的客户只是单一的个人,这种点对点的案件达不到‘情节严重’的情况,对泄露者和购买者也难以定罪处理。”
另一个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刑法虽然有“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 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但并没有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而仅对享有“公权力”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并有法律规定保密义务的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做出了惩罚性规定。但针对房地产、网络以及各种调查公司等“非公权力”单位和一些不法商人的个人行为,法律法规还暂未明确。去年8月,某城市商业银行就曾被曝出帮助一家P2P信贷公司调查了3.2万人征信记录的事件。而央行上海分行只是责令涉事银行进行整改,并将依法给予该行行政处罚。
“在个人信息中,金融信息无疑是最重要、最敏感的部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律界人士表示,“连最重要的金融信息都得不到保护,更别说其他信息了。”
不过,公开消息显示,目前网络信息立法保护已经进入司法程序,这也令不少投资者感到些许期待。
“防骚扰”监管存空白
个人信息的泄露只是一方面,其实在个人信息泄露之后,如果相关监管机构对这些骚扰课以重罚,那么即便是泄露,投资者大多时候也能够免于骚扰。但问题在于,信息泄露后,在如何防止投资理财骚扰方面也同样存在着诸多的监管空白。有的监管机构虽然采取了一些防骚扰的措施,但监管依然流于表面,未能真正达到惩罚骚扰者的目的。
目前市场上典型的投资理财骚扰主要包括:炒股软件的推销、炒股黑庄骗局、期货及贵金属开户代理、电话保险销售、信托及其他理财产品推销等等,这些骚扰所涉及的监管机构主要是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三会”的防骚扰维权机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在防骚扰方面做得最成功的莫过于保监会,去年以来保监会加强了电话保险销售的防骚扰机制建设,不仅仅开通了保险消费者全国统一的维权热线,北京地区更开通了人身保险方面电话营销禁拨号码登记平台。北京地区消费者如果不愿意接受保险电话销售,可以通过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网站登录禁拨平台,登记个人号码申请禁拨。在消费者所选择的禁拨期限内,将不会接到所选择的人身保险公司的营销电话。
“以前一天不知道要接多少个卖保险的电话,如果需要我自己就去买了,还用他们这样费口舌。”在北京一家国企上班的常大姐这样向记者表示,“一开始接到这类电话没有防备,个人信息有的也直说,谁知道接着就是没完没了地推荐产品。为此我还向保监会投诉过一家大型保险公司,但没多长时间还是会打过来,更何况还有其他的保险公司。”后来常大姐得知有个能屏蔽电销的电话,她就把所有保险公司都屏蔽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万名消费者登记了禁拨平台,但并不是每个受电销困扰的消费者都能像常大姐那样幸运,因为目前禁拨平台只针对寿险业务展开,财险公司尚未纳入禁拨平台之内,而且私人电话只能通过举报才能实现禁拨。
即便如此,保监会在电话车险销售骚扰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的地方。
证监会所管辖的证券(以股票为主)、贵金属、期货等是骚扰的最大灾区,但恰恰在这方面,证监会的防骚扰机制是各个金融监管机构中缺失最严重的一环。
如果说保险消费者在很多时候能够避免一些骚扰的话,那么在证监会所处的管辖范围内骚扰则基本没有切实可行的维权渠道,证监会既没有完善的治理骚扰的专属部门,更没有在这方面做出过有实质性效果的执法案例。
银监会去年底成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则主要针对理财产品误导销售、银行霸王条款、违规收费等问题,对于理财骚扰方面的监管措施较少。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防骚扰问题同时也是各类政府机构谁都能管却又谁都不管的老大难。前面提到的
司法手段维权得不偿失
受到投资理财方面的不断骚扰,各种渠道维权都基本难以实现,最现实可行的或许莫过于直接发起诉讼,然而新的尴尬又来了:打赢官司要付出很多,包括金钱、时间、精力。
以前文所讲到的
甚至是连作为律师的郑名伟也无奈地表示,“面对
除了确定泄露信息方很难,举证也非常困难。刘彦斌表示,“对方在打电话进来时,你并不知道这是骚扰或产品推荐的,因此很多人也没有意识对此进行录音,还有产品推荐或短信骚扰的人不一定用真实名字登记手机号码,根本很难查到对方。如果是同一号码的长期频繁骚扰,或许可以考虑在自己所属的公安局进行报案,或者通过律师对其进行起诉”。
不过对于大多数被骚扰的客户来说,报案和起诉都是一件麻烦事。
“比起跑去公安局和花律师费去请律师,我还不如就被骚扰呢。”长期被一家私募股权基金公司骚扰的白领小田直白地说,“很少人会因为一个电话或短信骚扰跑去公安局的,就是去了,公安局是否也会觉得这种案件太小,不属于管辖范围呢?”
不过,酝酿良久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日前出炉并将于
高科技手段渐被启用
那么信息被泄露,长期被骚扰真的就是投诉无门,只能忍受吗?对此,上海华荣律师事务所律师许峰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信息泄露实则有法可依,大量贩卖客户信息就是违法的,构成犯罪。去年也有几起贩卖客户信息的案件受到处罚,同时涉及到一些金融业泄露客户资料的案件银监会、证监会有权进行监管,同样公安部门也有权对此进行调查。”许峰表示。
在个人信息倒卖监管方面,除了司法途径难以彻底清除信息泄露者,相关监管部门的“冷漠”态度也给个人信息安全留下隐患。祁俊远表示,“例如从银行、券商、保险公司泄露的个人资料,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央行都有责任进行管理,但只是行政式的管理,监管部门由于人力、物力有限,难以进行严厉查处。若情节严重,涉及违法,就会由公安部门负责。所以目前我国在个人信息泄露方面,监管方仍不明确”。
针对被泄露的客户,许峰建议道,比起“单打独斗”去报案不如进行“联合打击”。“被泄露方去公安报案的时候,一个人去可能没有多数人一起去报案获受理的可能性大,因此,建议大家一起进行报案或者起诉。事实上,国内也有相关的网站把骚扰电话的号码在上面进行曝光,只是用的人很少,影响力不够大,建议广大被骚扰的人士可以多关注,并聚集在一起进行报案或起诉。”针对个人,许峰还表示,目前这个时代,公民防止信息泄露的意识一定要提高,一些不可信的商家索要相关资料可直接拒绝,同时在购物时尤其要注意,例如快递上的家庭地址、电话信息等等。
此外许峰呼吁,希望有更多的公益人士把以上类型的网站建设得更好,并与公安部门保持紧密的联系,促进公安部门对此类案件进行处理。同时,许峰希望公安部门积极关注这类网站,将其作为抓获罪犯的线索之一。此外,希望更多的律师以多种此类公益性的案件,免费为投资者起诉相关的泄露信息者;如此多方夹击,泄露信息者将会有所忌惮。
对于杜绝骚扰电话,工作于一家财经类媒体的小汤有自己的手段,就是下载相关手机软件,杜绝一些骚扰电话打进来。“我用的智能手机,手机下载了一个360手机卫士,该软件在电话打进来的时候会显示这个号码有没有被其他用户投诉过,例如被投诉达到十次以上,我就会选择不接,有些我接了以后发现是骚扰的,也可以通过该手机软件进行举报,其他用户在接电话的时候就会先显示有人投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