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呼叫中心热线昨迎来第100万个来电 电话背后关切民生
编者按:“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通9个月,接了100万个电话。这100万个电话,其实就是当下群众关注的问题。我们的机关部门、党员干部,要落实群众观点,就要注重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因而,仔细研究这100万个问题,就很有意义。尤其是针对这100万个电话背后的难点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想出解决的办法,乃至具有普遍意义的制度和办法。从这点而言,“12345”,既是服务市民的热线,也是促进相关部门和单位转变工作作风的推动力。
东方网
住曹杨八村的瞿奶奶家空调滴水管断了,“滴滴嗒嗒”吵人。“谁能帮帮我?”话务员记录后,将工单派发到普陀区。仅两个小时,接单上门的真如物业施工队便反馈:“搞定了。”
作为上海首条非紧急类政务服务热线,目前“12345”每天接通多达5000个电话,为市民提供各类政府信息和服务咨询、解决各类难题,市民也可以通过热线向政府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等。
100万个电话,反映的是民意,传递的是民声。读懂这100万个电话,便是读懂当下市民的关切点。
最关注:
热点政策和公共信息
热线管理办公室主任薛秋芳介绍:100万个来电中,询问各类政策、了解热点事件等公共信息的占到了52%。
每有热点事件、新政公布,来电总是最集中,如
除公共信息咨询外,求助和投诉分别占21%和11%。如售后服务、违法建筑、无证设摊、物业维修、邻里纠纷……还有,市民的各类建议,如市民蔡乐谨建议在老人卡上加印老人的姓名、电话、住址等信息,以便老人在外遇到突发状况时及时施救;嘉定居民高正洪建议增设郊区新建商品房小区的水表、煤气预充值网点等,这些“良计良策”,占热线话务量的3%。
为解答各类问题,“12345”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库,涉及各项政策、法规条例等,话务员经专业培训,能当场解答的问题,依托知识库直接解答;不能直接解答的,转交相关区县、部门。
最迫切:
反映的问题何时解决
反映问题后,市民最迫切想知道的是:何时能解决,要几天?
“12345”的答复是:15天。“12345”创立了“1515”工作法则:33万个求助和投诉,先迅速归类,然后转化成一张张“工单”,通过48条连通上海各区县和委办局的专线派发下去。对于派发出去的工单,凡24小时不能办结的事宜,承办单位需在1个工作日内联系市民;对一些意见建议类事项,承办单位需在5个工作日内告知采纳与否;求助类事项需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热线工作人员介绍,“1”日联系,是第一时间让人放心;“15”日办结,是尽快给市民一个交代。这两条“铁律”,是热线对承办单位的“紧箍咒”。
到目前为止,“12345”的投诉、求助类热线的回访满意率达到了九成。闸北区恒丰北路的朱老伯深有感触:
最期盼:职能部门“向前一步”
100万个电话中,不乏一些“老大难”。
市民的问题会被数据库保存起来。分析显示,“职能交叉”是“难”的主要原因。上半年,热线集中接到有关商业预付卡的求助来电635件,派下去的工单,在工商、商务部门来回“飞”。两个单位都能管,但又都能举出理由不管,如何准确定位?热线管理办公室将此列为重点协调事项,从2月份开始,与市商委、市工商局、公安等部门召开两次协调会,在市领导的推动下,落实了相关问题的管理主体和监管责任。
当然,一些“老大难”亦和部门工作作风分不开。
“100万仅仅是个开始,我们还是一个蹒跚起步的孩子。”热线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阎俊对“12345”的明天非常有信心,“待200万、300万个来电时,我们定会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