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交通委表示,正在研究建立统一的手机叫车平台,对于目前部分软件的“加价叫车”业务将进行清理。这对近日红火的“打车”App来说,无疑是一盆冷水。如今,“打车”衍生了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经过近一年的发展,使用打车软件的城市白领越来越多,有的用户量甚至达到数十万,而这类生活服务型应用亦成为了互联网巨头们掘金的新战场。目前国内主流的打车App有三四款,而功能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近日更纷纷重金投入“在线打车”服务,有传微信业务未来将整合打车业务。
如今,这个“香饽饽”未掘金先被叫停,处境尴尬,而业内人士则认为,这种基于本地生活的应用是未来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加价“打车”遭非议
“北有滴滴打车、摇摇打车,南有快的打车”,目前,打车软件领域“三分天下”。记者试用发现,打车时,相关软件会自动读取用户的“起点位置”,提供附近可供打车的数量及位置资料,输入手机号,就可以实时和出租车司机取得联系。据了解,目前在杭州机场的一些出租车上已设有无线路由,司机都自带多台手机,“想要抢机场单子,拼的就是设备”。
据悉,“滴滴”打车是去年下半年才上线的一款打车软件,经过半年发展已经成为北京出租车司机使用最多的应用。“快的”打车拥有超过30万用户,覆盖近3万司机,每天成交近2万单,已覆盖杭州超过70%的出租车。而另一款打车软件“摇摇”打车也在3月初宣布启动第二轮融资,融资金额千万美元。
由于越来越多白领与出租车司机使用这些打车软件,尤其在繁忙时间不少城市存在打车难的情况,因此一些打车软件附加了一项加价功能,若乘客持续难打车,可以点击“加价5元”、“加价10元”的按键,有些软件可加价至20元。近日,北京市交通部门将叫停的就是这部分软件,北京市交通委新闻发言人李晓松曾表示,政府支持企业合理、合法地开发高科技产品,去缓解打车难。但是,加价的行为意味着变相议价,按照《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的规定,议价是不允许的,下一步政府部门将进行规范。
对此,有企业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刺激的哥出车的积极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急需打车的乘客需求。有网友认为,这种加价确实能解决一些人的需求,但长远来看,无疑对消费者是不利的,相关部门应该监管。
巨头入驻 竞争激烈
事实上,打车软件还属于“跑马圈地”的阶段——抢占用户、培育市场。日前,“滴滴打车”CEO程维在微博上宣布将和北京出租车调度中心96106合作,为非智能手机的出租车司机提供嘀嘀打车的订单。包括“滴滴”、“快的”在内的打车软件正在发力拓展一线城市线下资源。
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资本的青睐。除了与出租车调度中心合作的大进展外,在线打车市场逐渐获得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的关注。几乎在一日,百度接入了“滴滴”打车,阿里巴巴注资“快的”打车。百度近日更新了其地图客户端,新版本增加在线打车服务,据悉,此次增加的在线打车接入了“滴滴”打车的在线应用服务。
近期有传闻,腾讯公司有意战略投资“滴滴”打车,微信业务未来将整合打车业务,但目前外界尚不清楚微信的出租车微支付将如何操作。此前,马化腾曾表示,未来几个月腾讯将在微信平台推出出租车等服务的“微支付”选项。互联网专家认为,微信在进行出租车服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为司机只要说明一下身份和载客状态,乘客通过“查找周边用户”就能找到空驶车辆,实现供需双方的对接。
专家:本地生活服务是最终目标
一方面是相关部门的叫停,一方面则是互联网巨头的大举投入。在线打车市场未来到底又怎样走?
天使创业村投资总监朱业胜对打车软件的发展持有保留意见。“打车属于大众需求,城市中的人大多都打过车,但并非日常性刚需,使用频次并不高。另外,市场上已经有一些低成本的竞品如调度电话、车队微信等存在,对打车类App的需求又削弱了一部分。因此,能不能抓住出租车司机是打车类软件的关键。”
朱业胜认为,未来打车类软件有可能通过数据挣钱,利用智能手机原有的加速度传感器、GPS等就能很好地完成行车轨迹、速度、行车习惯等的司机数据累积和搜集。不过,有专家认为,在线打车市场的核心资源将掌握在出租车公司手中。
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挖掘打车软件市场更关键的是在于为接下来的本地生活服务进行铺垫。
分析认为,打车软件是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领头行业,未来出租车公司有可能会收购一些价格低、规模小的打车软件为自己服务,减少自己开发、应用的成本。一些大的打车类App则可能进一步被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部分入股或整体收购。
评论列表: